9月19-23日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2025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推介会暨“千镇万品”进湾区活动将在广州市举办,届时,由省民族宗教委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选派精锐力量共同组成的驻连南县涡水镇帮镇扶村第二批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将带着瑶乡大山深处的珍贵礼物——山苍子、灵芝等特色农产品亮相广州市北京路步行街。
自2024年7月进驻以来,工作队与涡水镇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携手共进,结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他们深入瑶乡村寨、走访山林农户,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不仅成功培育出山苍子、灵芝等一批特色林下经济产业,更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涡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驻连南县涡水镇帮镇扶村第二批工作队队员。
让山苍子挑起产业大梁
“千亩山苍子”即将绽放
刚来到涡水镇时,工作队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涡水镇的农业用地较少,耕地大多散布在山上,加上多处自然保护区限制,发展工业也比较困难。”连南县委副书记、驻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肖向文介绍说。
涡水镇。
在深入调研后,工作队注意到涡水镇的林地覆盖率达90%以上,林业资源丰富,且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基于这一生态优势,他们决定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并将山苍子产业作为主导方向推进。
山苍子是连南乡土树种,在当地具有悠久的采摘、利用史,深受粤北民族地区人民喜欢,其不仅可以作为香料来使用,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根、茎、叶均可入药。过去,涡水镇的山苍子主要依靠野生采摘,野生山苍子品质不一,加工后的山苍子油质量不稳定,制约了规模化加工发展。
对此,工作队协调资金用于支持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连南山苍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打造80亩山苍子苗圃基地和全省首个240亩高标准人工种植示范基地,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指导下,运用轻基质穴盘培育方式开展山苍子种苗培育,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山苍子培育提供种苗保障。“起步阶段大家缺乏种植经验,都不知道怎么种,通过省农科院的专业技术指导,帮助解决了抗病毒、防虫等关键问题,现在山苍子的长势非常好。”肖向文说。
涡水镇山苍子基地航拍。
“我从去年开始种植山苍子,经过精心管护,今年山苍子收成情况很好。”邓春明是涡水镇黄家冲村村民,在镇党委、政府和工作队的帮助下,成功种植了10亩山苍子。据邓春明介绍,他种植所用的苗木全部由县林业局免费提供,还有技术人员不定期为他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耐心解答他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确保种植成功。
山苍子。
今年年初,在工作队和乡村杰出人士的支持下,连南瑶族自治县双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在大竹湾村挂牌成立,在涡水镇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推出“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公司制定标准化运营流程,借助本土优势,成功承接山苍子基地管护项目,通过精细化管理继续提升基地产出效益。
2024年,仅依靠山苍子苗圃基地项目,工作队就联农带农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近90万元。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大力推动涡水镇“千亩山苍子”项目建设,全镇山苍子种植面积累计达723亩,预计在今年完成涡水山苍子林1000亩种植任务,初步形成从育苗、种植到采摘、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布局。
引进林下紫灵芝
带动村集体收入翻数番
依托涡水镇丰富的林业资源,工作队还成功引入了林下灵芝种植,逐步构建起“山苍子—灵芝—茶叶—香料—中草药”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1+N”林下经济产业格局。
灵芝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涡水镇的杉树林为它提供了“天然温室”。但由于此前当地人没种过灵芝,村民担心有风险,普遍持观望态度。为此,工作队与组团单位出资,在必坑村、涡水村试点种植了一亩灵芝,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联合华南植物园专家团队,为涡水镇量身定制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技术方案,定期监测土壤pH值、实施生物防治等,为灵芝生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品种选择上我们也有仔细考虑,赤灵芝一般是苦的,适合做药材,我们选种的是紫灵芝,适合做大健康药食同源产品,市场更广阔。”肖向文说。
试种结果显示,涡水镇所产灵芝的多糖、三萜等成分含量高于普通灵芝,营养价值更优、品质更好,一亩灵芝就实现了5000元收益,实实在在的效益打动了村民。于是必坑村、涡水村主动提出第二年扩大灵芝种植规模,工作队协调了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0万元在两村扩大林下中草药(灵芝)仿野生种植基地规模至100亩。
涡水镇当地村民种植灵芝。
“值得一提的是,必坑村是在本身村集体经济欠债的情况下,还自筹投入了几万块钱用来种灵芝。”肖向文表示,这证明村民、村集体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100亩灵芝产量大概是5000斤,算下来两个村集体可获得约75万元收入,平均每村35万元,而往年每村仅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原本欠债的村集体也有能力偿还债务了。”
涡水镇当地村民晾晒灵芝。
对于村民而言,流转每亩林地可获80元/年收益,“以工代赈”模式为他们全年提供长达8个月的劳动岗位,从灵芝菌棒下地、日常管护到成熟采收各个阶段都可参与务工,务工村民人均每月增收更是超过2000元。
“明年涡水镇的灵芝规模会扩种到400亩,现在土地流转工作已经完成了。”肖向文表示,各村委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愿接受,转变为大力支持灵芝产业发展,主动学习技术、参与管理,共同谋划产业提升路径,这样的转变令人无比欣慰。
如今,工作队正推动建设200平方米深加工厂房,引进中药材烘干切片设备,未来将开发灵芝茶、灵芝酒等衍生产品;还将规划“瑶医瑶药文化体验游”线路、灵芝采摘节,将灵芝基地打造成为观光体验景点,实现涡水灵芝的全产业链发展。
强认同促团结
创新“积分制”赋能乡村治理
涡水镇地处连南瑶族自治县中部,是连南排瑶的发源地和最早聚居地,这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成功推动灵芝、山苍子等林下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工作队进一步将工作重心延伸到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领域。“驻镇帮扶工作既要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更要注重提升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肖向文表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工作队多措并举推动提升民族地区乡村素质教育,开展“瑶英计划”奖学奖教助学活动,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支持鼓励表现优异的教师、学生,在全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2024年中国科学院瑶英计划奖教奖学总金额为5.94万元/年。
同时,工作队将瑶区教育与粤港澳地区的教育串联形成教学共同体,促成广州市回民小学与涡水镇中心学校结对共建,组织学生到广州中国科学院参观,推动涡水镇学校加入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等,创新推进大湾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在文化传承方面,工作队大力支持村民自主举办“村晚”“盘王节”等民俗文体活动。“瑶族民族文化独具魅力,我们要全力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民族遗产。”肖向文说。
另一方面,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工作队将“乡村治理积分制”“股东分红”与“百千万工程”群众参与要求深度绑定,创新形成“积分分红”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通过积分制,既能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又能激励群众共同参与村庄建设。”肖向文表示。
对此,工作队投入了59万元用于研发及升级“涡水镇乡村治理积分制”小程序及数字管理平台,建立个性化《涡水镇积分制实施细则》,将基础分、奖励分与处罚分分类管理,明确卫生保洁、志愿服务等加分事项和私搭乱建等扣分项目,推动村规民约、乡村治理事项具体量化、标准化。积分评比结果将通过小程序和公示栏定期公开,对优秀户张榜表扬、贴红旗,对落后户亮黑旗、促整改,并将积分作为“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的重要依据。
“自积分制实施以来,共带动了260户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目前参与率已超过70%,在涡水镇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氛围。”肖向文表示。
2025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推介会暨“千镇万品”进湾区活动开展在即,借此契机,工作队希望进一步拓宽资源对接与项目合作渠道,推动涡水镇振兴发展迈向新台阶。
肖向文表示,期望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山苍子、灵芝等特色产业向深加工、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延伸;同时借助“南方优品”等消费帮扶平台和电商直播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此外,工作队还计划联动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数字乡村治理、智慧农业建设、本土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为涡水镇全面发展注入新动能。
撰文:曹童童
设计:梁罗娜 吕敏仪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南方农村报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